国家统计局

设计创意

2021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统计作品设计创意活动作品评审及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08-03 14:14:00

7月24日,2021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统计作品设计创意活动作品评审及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顺利召开。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余芳东,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院长宋旭光出席并讲话。学会基础教育分会、特殊教育统计分会会长、理事及相关专家、国家统计局教育科研处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基础教育分会秘书长张淑梅主持。

 

 

作为活动承办方,基础教育分会秘书长张淑梅详细介绍了活动开展情况,诚挚感谢专家们对于评审会的大力支持。本届活动于5月30日启动,截止6月30日收稿日期,共收到统计作品2605份,其中小学组1763份,初中组682份,高中组120份,特殊教育组40份。在这些作品中有188份是小论文,其中小学组25份,初中组105份,高中组58份。评审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现场评审,共评出优秀作品171份,其中小学低年级组16份,小学高年级组100份,初中组28份,特殊教育组6份,论文组21份。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提高活动质量、作品质量及学校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纷纷交流发言并提出意见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院长宋旭光认为,该活动为北师大服务社会的一个载体,下一步应考虑如何使举办形式更丰富,帮助全国中小学学生提升统计素养,为国家统计基础教育教学提供具体实践方向。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学校原校长、基础教育分会理事金克勤建议,为提高活动质量,需要对基层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了解如何利用统计思维去探究未知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基础教育分会会长李勇认为,很多参赛作品选题很好,但数据挖掘不够。对于一些选题,可以考虑进行二次创作,由专家指导,虽然投入精力大,但可以让学生在重复的过程中提高统计学思维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高鹏从艺术设计的角度认为,举办此类活动意义特别重大,能教会学生融合文理思想,进行跨学科教育,同步提升学生的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可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打开更多元化的通道。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中小学美术》主编、特殊教育统计分会理事贾小川认为,美术教学成果应更好融入基础教学中,通过统计教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作品发现真理。建议以后的活动中,给学生设置问题,选题聚焦会更清晰,也可以将课程培训做成网络微课,一节微课解决一个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未来教育方向引导学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主任、基础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张唯一认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融入案例,基础教育分会可以考虑提供案例素材。对于参赛活动,小初高中应分组,具体年级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评比标准,控制规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中俄特殊教育联盟主席,特殊教育统计分会会长凌迎兵建议,活动可以考虑跟各类画廊合作,争取更多支持。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培训中心教育科研处处长何继庆建议,基础教育分会应考虑扩大会员规模,比如各地教研员等,给予基础教育师生更多的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基础教育分会秘书长张淑梅认为,分会应发挥引领作用,做好统计案例素材、创新教材等,平时需要多方沟通,共享教学资源。清晰好作品的标准,更好地组织活动。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余芳东作总结发言,她指出,创意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推进了中小学的统计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统计知识的普及,提升了统计思维和素养。下一步,需要考虑如何创新活动的开展,如举办夏令营等,与师生更深入地交流,以优秀作品做示范,培养骨干教师,更好地推广优秀成果,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统计教学。

 

2021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统计作品设计创意活动作品评审会在各位专家的热烈研讨中圆满结束。

 

附件: